天疱疮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抗生素、局部用药等方式治疗。天疱疮通常由自身免疫异常、遗传因素、药物诱发、感染因素、环境刺激等原因引起。
1、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是天疱疮的一线治疗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皮肤水疱和糜烂。长期使用需监测血糖、血压及骨质疏松等副作用,用药期间需遵医嘱逐步减量。
2、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药物可协同激素治疗,减少激素用量。这类药物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控制病情进展,使用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3、生物制剂:
利妥昔单抗、奥马珠单抗等靶向药物适用于难治性天疱疮,特异性抑制B细胞或炎症因子。治疗前需筛查乙肝、结核等感染风险,输注过程中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4、抗生素干预:
继发细菌感染时需使用头孢呋辛、克林霉素等抗生素。天疱疮皮损易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出现脓性分泌物时应进行细菌培养指导用药。
5、局部用药:
糜烂创面可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卤米松可辅助控制局部炎症。大面积皮损需采用无菌敷料保护,避免机械性摩擦加重损伤。
天疱疮患者需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豆制品促进创面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日常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皮损未愈时暂缓游泳等接触性运动。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突发发热或皮损扩散需及时就医。注意保持居住环境温湿度适宜,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沐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