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可通过戒酒限药、调整饮食、适度运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肝损伤通常由酒精滥用、药物毒性、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胆道疾病等原因引起。
1、戒酒限药:
长期酒精摄入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常见于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抗生素红霉素、抗结核药异烟肼等。减少酒精摄入至每日男性≤25克、女性≤15克,避免联合使用肝毒性药物。
2、调整饮食:
高脂饮食会加重脂肪肝进展,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80-100克,深色蔬菜300克,橄榄油20-30毫升。限制精制糖和动物脂肪,避免摄入霉变食物产生的黄曲霉毒素。
3、适度运动: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肝脏脂肪沉积。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肌肉损伤加重肝脏负担,运动后及时补充支链氨基酸。
4、药物治疗:
病毒性肝炎需采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炎可使用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肝性脑病患者需口服乳果糖、利福昔明调节肠道菌群。药物使用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变化。
5、手术治疗:
终末期肝病可考虑肝移植手术,术式包括经典原位移植、背驮式移植。门静脉高压患者需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前需评估MELD评分,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
肝损伤患者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方案。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促进肝细胞修复,补充维生素E和奶蓟草提取物等抗氧化剂。定期进行肝脏超声和弹性检测,合并糖尿病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出现黄疸、腹水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