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子宫腺肌症患者可以怀孕,但受孕难度和妊娠风险可能增加。影响因素主要有病灶范围、子宫形态改变程度、激素水平异常、盆腔粘连情况以及年龄因素。
1、病灶范围:
局限型腺肌症对生育影响较小,弥漫型患者子宫肌层广泛受累时,胚胎着床空间受限。超声检查可评估病灶分布,轻度患者建议尝试自然受孕6个月,未成功者需考虑辅助生殖技术。
2、子宫形态改变:
子宫球形增大会影响宫腔容积和收缩功能,增加流产风险。磁共振成像能精确测量子宫大小,宫腔容积<2.5ml或子宫前后径>5cm时,建议先进行GnRH-a类药物缩小子宫治疗。
3、激素水平异常:
腺肌症常伴随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和孕酮抵抗,可能干扰胚胎植入。血清CA125检测可辅助判断炎症程度,数值>35U/ml时需配合地诺孕素等药物调节内膜环境。
4、盆腔粘连情况:
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时,输卵管粘连会阻碍精卵结合。腹腔镜检查能明确盆腔状态,Ⅲ-Ⅳ期内异症患者建议直接选择试管婴儿技术。
5、年龄因素:
35岁以上患者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应与腺肌症治疗同步考虑生育力保存。抗苗勒管激素检测能评估卵巢功能,AMH<1.1ng/ml时建议优先进行冻卵或胚胎冷冻。
计划妊娠的腺肌症患者应建立孕前管理档案,每3个月监测子宫病灶变化。日常避免摄入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补充ω-3脂肪酸。适度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子宫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引发子宫收缩。妊娠后需加强产检频率,重点监测宫颈机能和胎盘位置,建议从孕12周起每4周进行超声检查。分娩方式需根据孕晚期子宫下段厚度评估,子宫肌层<3mm者应选择剖宫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