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耳炎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滴耳液和抗组胺药。中耳炎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药物,细菌性感染需抗生素治疗,过敏性中耳炎需抗组胺药物控制。
1、抗生素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局部抗生素可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适用于细菌性外耳道炎或鼓膜穿孔的中耳炎患者。这类药物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使用前需清洁耳道分泌物。对青霉素过敏者需谨慎选择成分,儿童用药需遵医嘱调整浓度。
2、口服抗生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和罗红霉素等全身性抗生素适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伴发热患者。疗程通常7-10天,需完成整个疗程防止细菌耐药。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与益生菌间隔2小时服用可减轻不适。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3、解热镇痛药:
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缓解中耳炎引起的耳痛和发热症状。儿童推荐使用混悬剂型,剂量需按体重精确计算。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鼓膜充血和炎症反应,但不宜长期使用,消化道溃疡患者应选择栓剂给药。
4、糖皮质激素滴耳液:
地塞米松滴耳液等含激素制剂用于严重水肿的分泌性中耳炎,可快速减轻咽鼓管肿胀。需与抗生素联用防止感染扩散,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糖尿病患者使用期间需监测血糖,长期应用可能增加真菌感染风险。
5、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适用于过敏性因素诱发的中耳炎,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减轻黏膜水肿。服药期间可能出现嗜睡副作用,从事高空作业者应选择非镇静类抗组胺药。与鼻用激素喷雾联合使用可增强对咽鼓管功能的改善效果。
中耳炎患者除药物治疗外,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进水,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急性期建议减少擤鼻涕动作以防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哺乳期婴儿应保持45度角喂养体位。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有助于黏膜修复,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咽部。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或面瘫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防止颅内并发症发生。康复期可进行咽鼓管吹张训练促进中耳通气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