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妊娠无法完全预防,但可通过降低风险因素减少发生概率。高危人群需通过孕前检查、规范避孕等方式主动干预。
一、降低可控风险因素:
慢性输卵管炎是异位妊娠的主要诱因,需积极治疗盆腔炎症性疾病。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降低衣原体感染风险。人工流产术后严格遵医嘱抗感染治疗,避免继发输卵管粘连。吸烟者孕前6个月需戒烟,尼古丁会破坏输卵管纤毛功能。辅助生殖技术受孕者应严格监测激素水平,避免胚胎移植后发生宫外游走。
二、识别不可控风险因素:
输卵管发育异常或既往手术史者,孕前需进行输卵管造影评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粘连风险较高,建议腹腔镜探查后试孕。宫内节育器避孕失败时异位妊娠风险增加5倍,取环后应避孕3个月再受孕。促排卵药物可能导致多胎妊娠,其中10%会发生异位妊娠,用药期间需超声监测卵泡发育。
计划怀孕前3个月应完成TORCH筛查和甲状腺功能检测,存在亚临床感染需治愈后再受孕。日常避免穿紧身裤、久坐等影响盆腔血液循环的行为,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E和锌元素,适量食用坚果、深海鱼等抗炎食物。出现停经后阴道点滴出血或单侧下腹隐痛,需立即就医排除异位妊娠,血HCG检测联合阴道超声是确诊金标准。确诊后根据胚胎活性选择甲氨蝶呤药物治疗或腹腔镜手术,保留生育功能者术后需避孕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