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跌倒后容易出现骨折、软组织损伤、心理恐惧、长期卧床并发症和原有疾病加重等问题。
1、骨折:
骨质疏松使老年人跌倒后易发生髋部、腕部或脊椎骨折。髋部骨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腕部骨折影响日常生活能力,脊椎压缩性骨折会引发慢性疼痛。骨折后需及时就医,通过X光或CT明确损伤程度,必要时进行石膏固定或手术内固定治疗。
2、软组织损伤:
跌倒时撞击可能导致肌肉拉伤、韧带扭伤或皮下血肿。常见于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表现为局部肿胀、淤青和活动受限。急性期需冷敷止血,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严重血肿需穿刺引流。长期不愈的软组织损伤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
3、心理恐惧:
约40%跌倒老人会产生"跌倒恐惧症",表现为过度谨慎、拒绝活动等行为。这种心理障碍可能引发肌肉萎缩、平衡功能退化,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平衡训练,必要时配合心理咨询改善焦虑状态。
4、卧床并发症:
因骨折需长期卧床时,可能继发坠积性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肺部感染源于排痰困难,需定期翻身拍背;压疮好发于骶尾部,应使用气垫床并保持皮肤清洁;下肢静脉血栓可通过踝泵运动预防。
5、基础病恶化: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跌倒应激可能诱发心绞痛、脑供血不足等急性发作。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延缓,高血压患者跌倒后血压波动增大。这类人群跌倒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原有治疗方案。
预防老年人跌倒需多管齐下:居家环境应安装扶手、防滑垫,保持通道无障碍;选择防滑鞋底、合身衣物;每日进行太极拳或平衡球训练增强肌力;定期检测骨密度,按医嘱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合并视力障碍者需佩戴合适眼镜。建议高龄老人使用拐杖或助行器,独居者可配备紧急呼叫装置。发现反复跌倒需排查神经系统疾病、体位性低血压等潜在病因,由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