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前凸可能由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牙齿排列异常、颌骨发育异常、口呼吸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正畸治疗、颌面外科手术、肌功能训练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特征表现为嘴唇自然前突,常伴有颌骨结构异常。这类情况需结合面部整体比例评估,轻度前凸无需干预,明显影响外观时可考虑正畸联合正颌治疗。日常避免刻意抿嘴等加重凸嘴习惯。
2、口腔习惯:
长期吮指、咬笔等不良习惯可能导致牙槽骨前突。儿童期需尽早戒除相关行为,配合唇肌训练如吹气球练习。成人已形成骨性改变者需通过固定矫治器内收前牙,常见使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
3、牙列问题:
上前牙过度唇倾或牙弓狭窄会推挤嘴唇前突,多伴随深覆盖症状。可采用隐适美隐形矫正或传统托槽调整牙位,严重者需配合邻面去釉或拔除前磨牙创造间隙。正畸治疗周期通常需18-24个月。
4、颌骨异常:
上颌骨发育过度或下颌后缩导致骨性凸嘴,可能伴有开唇露齿、颏部后缩等症状。骨性III类错颌需进行正颌手术,如上颌LeFortI型截骨后退术联合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术后需颌间固定6-8周。
5、口呼吸:
长期口呼吸改变舌体位导致牙弓变形,常见腺样体肥大患者。需耳鼻喉科检查解除气道阻塞,配合前庭盾矫正器重建鼻呼吸模式。夜间使用透气胶带辅助闭唇训练有一定改善作用。
建议每日进行唇肌功能训练如含纸片练习,饮食避免过硬食物影响正畸装置,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呼吸模式。出现伴随牙龈出血、关节弹响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正畸治疗期间需每4-6周复诊调整。骨性畸形建议青春期后完成生长发育再行手术干预,术前需进行头影测量等影像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