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肝炎可通过皮肤巩膜黄染、尿液深黄等症状初步判断,确诊需结合肝功能检查和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黄疸肝炎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白发黄,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可能伴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轻度黄疸可能仅表现为巩膜轻度黄染,重度黄疸时全身皮肤明显发黄,甚至出现皮肤瘙痒。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区隐痛或腹胀不适,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发热症状。
1、诊断依据:
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占比超过60%提示梗阻性黄疸。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反映肝细胞损伤。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可明确病因,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阳性提示急性感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超过6个月可诊断为慢性乙肝。
2、鉴别诊断:
需要与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等疾病区分。溶血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伴有贫血表现。梗阻性黄疸常见于胆管结石或肿瘤,影像学检查可见胆管扩张。药物性肝损伤有明确用药史,停药后肝功能多可恢复。
日常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适量补充优质蛋白,限制高脂肪食物。严格戒酒,避免使用损肝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按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肝功能恢复,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