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传染性较弱。该病主要由阴道内菌群失衡导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性传播疾病。
1、传播途径与风险因素:
细菌性阴道炎的传播主要与性行为相关,尤其是无保护性接触可能增加伴侣感染风险。共用浴巾、坐便器等间接接触传播概率极低。频繁冲洗阴道、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力低下等因素会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增加发病可能。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更易出现菌群紊乱。
2、症状识别与诊断:
典型症状包括灰白色稀薄分泌物伴鱼腥味,外阴瘙痒或灼热感。临床诊断需结合分泌物检查,发现线索细胞和阴道pH值升高可确诊。需注意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鉴别,后两者分别表现为豆渣样分泌物和黄绿色泡沫状分泌物。
3、治疗与预防措施:
治疗主要采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抗生素调节菌群,可配合阴道用乳酸杆菌制剂恢复微生态平衡。性伴侣无需常规治疗,但反复发作者建议共同检查。日常应避免过度清洁,选择棉质内裤并勤换洗,性行为时使用避孕套可降低传播风险。
维持阴道健康需注意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含益生菌的发酵乳制品有助于维持菌群平衡。避免长期穿紧身裤或久坐潮湿环境,月经期及时更换卫生用品。出现异常分泌物持续3天以上或伴随严重不适时,建议尽早就诊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定期妇科检查能帮助早期发现微生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