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可通过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内镜治疗、高压氧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病通常由盆腔放疗损伤、肠道菌群失衡、血管内皮损伤、炎症介质释放、免疫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1、营养支持:调整饮食结构对缓解症状至关重要。选择低渣饮食如米粥、嫩豆腐减少肠道刺激,补充ω-3脂肪酸的深海鱼和亚麻籽油有助于抗炎。肠内营养粉剂可作为膳食补充,严重者需短期采用肠外营养支持。
2、药物治疗:美沙拉嗪可抑制肠道炎症反应,蒙脱石散能保护受损肠黏膜,益生菌制剂可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合并出血时应用凝血酶灌肠,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解痉药物如匹维溴铵。
3、内镜治疗:对于肠腔狭窄病例可采用球囊扩张术,出血性病变行氩离子凝固术止血。治疗前需评估肠道穿孔风险,术后需密切观察腹痛、便血等并发症表现。
4、高压氧治疗:通过提高血氧分压促进血管新生和黏膜修复。每次治疗90分钟,10-2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需监测耳气压伤等不良反应,禁用于未控制的癫痫患者。
5、手术治疗:肠梗阻患者需行肠段切除吻合术,肠穿孔病例实施造瘘术。术前需评估营养状态和吻合口血供,术后注意预防腹腔感染和吻合口瘘。
日常护理需保持肛周皮肤清洁,腹泻后使用温水冲洗。推荐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避免增加腹压动作。饮食采用少食多餐模式,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D促进黏膜修复。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肠梗阻表现时需及时复诊,长期随访监测肠癌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