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泡可能由摩擦刺激、高温烫伤、化学物质接触、病毒感染、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消毒、外用药物、抗病毒治疗、抗过敏药物、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
1、摩擦刺激:皮肤与鞋袜、工具等反复摩擦导致表皮层分离,组织液渗出形成水泡。避免继续摩擦,使用无菌针头穿刺引流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覆盖透气敷料保护创面。
2、高温烫伤:80℃以上热源接触皮肤引发真皮层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立即用15-25℃冷水冲洗20分钟,外涂磺胺嘧啶银乳膏,大于手掌面积的烫伤需急诊处理。
3、化学灼伤:强酸强碱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常见于氢氧化钠、硫酸等接触。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中和剂可能加重损伤应禁用,严重者需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
4、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袭表皮细胞引起囊泡病变。口服阿昔洛韦可抑制病毒复制,合并细菌感染时联用头孢克洛,疱疹处涂抹喷昔洛韦乳膏。
5、过敏反应:蚊虫叮咬或接触漆树等致敏原诱发局部变态反应。口服氯雷他定缓解瘙痒,破溃水泡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严重血管性水肿需肌注肾上腺素。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更换敷料。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烫伤后避免摄入辛辣刺激食物。水泡直径超过3厘米或伴随发热、化脓时需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水泡应尽早就诊预防感染扩散。恢复期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促进皮肤修复,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