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可通过临床表现、皮肤镜检、真菌检测、病理活检及鉴别诊断等方式确诊。典型症状包括红斑、油腻性鳞屑、瘙痒等,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
1、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表面覆盖黄色油腻性鳞屑,常见于头皮、面部T区、耳后等皮脂腺密集部位。成人多伴瘙痒,婴儿则表现为"摇篮帽"样厚痂。症状冬重夏轻,可能与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异常有关。需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疾病鉴别。
2、皮肤镜检:
皮肤镜下可见毛囊口扩张、黄红色背景上分布白色鳞屑,血管形态多呈短线状或点状。该检查能辅助区分银屑病的均匀红色背景和规则血管球样结构。对于不典型皮损,皮肤镜可提高诊断准确率至80%以上。
3、真菌检测:
取皮屑进行氢氧化钾镜检或真菌培养可发现马拉色菌。该菌属条件致病菌,正常皮肤也可检出,需结合临床判断。阳性结果支持脂溢性皮炎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因炎症可能由菌体代谢产物而非活菌直接引起。
4、病理活检:
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轻度海绵水肿、毛囊角化过度及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适用于顽固性、不典型病例,可排除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严重疾病。典型病例通常无需活检,因属有创检查且特异性较低。
5、鉴别诊断:
需与头皮银屑病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玫瑰痤疮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接触性皮炎明确接触史等区分。特应性皮炎多见于屈侧,而脂溢性皮炎好发于伸侧。系统性疾病如帕金森病、HIV感染可能加重症状。
日常护理建议选择含吡啶硫酮锌、二硫化硒或酮康唑的温和洗剂,水温不宜过高。避免过度清洁和酒精类护肤品,发作期减少高糖高脂饮食。婴儿患者可用矿物油软化痂皮后轻柔去除。症状持续加重或合并感染时需及时就医,顽固病例可考虑短期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或低浓度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