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乙肝后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症状,具体表现与疾病进展阶段相关。
1、乏力疲倦:
乙肝病毒感染初期常见非特异性症状,因肝脏代谢功能受损导致能量供应不足。患者易感持续性疲劳,轻微活动即出现气促,伴随工作效率下降。建议保持每日8小时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消化异常:
肝功能减退影响胆汁分泌,典型表现为厌油腻、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餐后腹胀、大便溏稀等消化不良症状。饮食宜选择清蒸鱼、南瓜粥等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减轻肝脏负担。
3、肝区隐痛:
肝脏炎症导致被膜牵拉引发右上腹闷胀感,按压肋缘下有钝痛。疼痛程度与肝细胞坏死范围相关,急性发作期可能放射至右肩背部。热敷肝区可缓解不适,剧烈疼痛需警惕胆囊并发症。
4、黄疸体征:
胆红素代谢障碍造成巩膜黄染、皮肤橙黄,尿液呈浓茶色。重症患者黄疸指数持续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广泛坏死。出现黄疸时应立即检测肝功能,避免食用胡萝卜、柑橘等黄色食物干扰观察。
5、腹水水肿:
肝硬化失代偿期典型表现,因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下肢凹陷性水肿。腹部膨隆伴随移动性浊音,严重者出现脐疝或呼吸困难。需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3克,适量补充乳清蛋白粉改善低蛋白血症。
慢性乙肝患者应定期检测HBV-DNA和肝功能指标,日常避免饮酒及损肝药物。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饮食增加绿叶蔬菜和优质蛋白摄入。出现蜘蛛痣、肝掌等体征或症状加重时需及时肝病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