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生存期可通过控制诱因、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并发症管理、肝移植等方式延长,通常由肝硬化、门体分流、感染、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引起。
1、控制诱因:
避免高蛋白饮食、便秘、感染等诱因是基础措施。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低于40克,优先选择植物蛋白;保持排便通畅可减少氨吸收;及时处理肺部或腹腔感染,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
2、药物治疗:
乳果糖通过酸化肠道减少氨吸收,利福昔明抑制产氨菌群,门冬氨酸鸟氨酸促进氨代谢。需持续监测血氨水平调整用药,合并消化道出血时需加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
3、营养支持:
每日热量需达35-40kcal/kg,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改善负氮平衡。维生素K预防凝血障碍,锌制剂改善味觉异常。夜间加餐可减少蛋白质分解,选择低GI碳水如燕麦片。
4、并发症管理:
腹水患者需限钠利尿,自发性腹膜炎需头孢曲松抗感染。肝肾综合征需特利加压素改善肾灌注,肝肺综合征需长期氧疗。食管静脉曲张可行套扎术预防出血。
5、肝移植评估:
Child-PughC级或MELD评分>15分需考虑移植。活体肝移植、尸体肝移植五年生存率可达60-80%,术前需戒酒半年以上,术后需终身服用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
低盐低脂饮食配合每日30分钟步行可改善预后,定期监测肝功能、血氨、凝血功能,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减少食管反流风险,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家属需学习识别嗜睡、扑翼样震颤等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