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属于性传播疾病范畴,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病原体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等微生物。
1、病原体特性:
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40-50%和解脲支原体20-30%感染引起。这两种微生物可在泌尿生殖道黏膜定植,潜伏期1-3周,男性表现为尿道刺痒、晨起分泌物,女性多无症状或表现为白带异常。
2、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是主要感染方式,包括阴道交、肛交及口交。间接接触传播概率极低,但共用毛巾、坐便器等可能造成家庭内传播。无保护性行为感染率可达30-50%,多性伴侣者风险显著增高。
3、诊断标准:
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尿道分泌物涂片见多形核白细胞>5个/油镜视野,且淋球菌检测阴性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衣原体抗原检测、支原体培养或核酸扩增试验。
4、治疗方法:
首选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口服治疗,配偶需同步治疗。顽固病例可选用莫西沙星,合并盆腔炎需延长疗程至14天。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完成疗程后需复查核酸确认病原体清除。
5、预防措施:
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降低70%感染风险。高危人群建议每年筛查,孕妇需产前检测。日常注意外阴清洁,避免冲洗阴道破坏菌群平衡。出现尿痛、分泌物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保持单一性伴侣和正确使用屏障避孕措施是预防关键。治疗期间建议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治愈后3个月内建议每月复查,防止复发或并发症发生。日常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减少尿路刺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