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南 > 资讯详情

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发布时间:2025-04-10 05:28 相关企业:复禾医药

黄疸型肝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典型诊断依据包括血清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异常、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肝脏影像学特征以及凝血功能检测。

1、胆红素检测: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1μmol/L即提示异常,直接胆红素占比>50%更支持胆汁淤积性肝病。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减少是辅助诊断依据,需排除溶血性黄疸等非肝源性因素。

2、肝酶谱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显著升高达正常值5倍以上,ALT/AST>1提示肝细胞损伤。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反映胆管损伤程度。

3、病毒学筛查: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抗-HAV IgM、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等血清学检测可明确病原体。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对孕妇及老年人诊断尤为重要。

4、影像学评估:腹部超声显示肝实质回声增粗、胆囊壁水肿或胆管扩张。CT/MRI可发现肝门淋巴结肿大、肝内胆管结石等继发改变,超声弹性成像能定量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5、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3秒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提示肝合成功能受损,血清白蛋白<30g/L表明慢性肝病可能,需警惕肝衰竭风险。

日常护理需保持卧床休息直至黄疸消退,饮食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腐,避免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恢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每周监测肝功能指标。出现意识改变、呕血或腹水时需立即住院治疗,严重病例可能需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

上一篇:皮肤干燥粗糙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宫颈癌前病变的并发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