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血压监测、药物治疗、产科干预、心理支持等方式治疗。妊娠期高血压通常由血管痉挛、胎盘功能异常、遗传因素、免疫调节异常、营养失衡等原因引起。
1、生活方式调整:
减少钠盐摄入,每日控制在6克以下;增加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摄入;保持每日30分钟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或孕妇瑜伽;保证7-8小时夜间睡眠,午间休息30分钟;避免长时间站立或静坐,每2小时改变体位。
2、血压监测:
每日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选择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袖带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收缩压持续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超过90mmHg需及时就医;合并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时立即检测;产检时配合医生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3、药物治疗:
甲基多巴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降压作用;拉贝洛尔可选择性阻断α和β受体;硝苯地平缓释片能抑制钙离子内流扩张血管;用药期间每周监测肝肾功能;禁止使用ACEI/ARB类可能致畸药物;出现牙龈增生或心动过缓时需复诊调药。
4、产科干预:
孕32周前确诊者每2周进行胎儿超声和脐血流监测;子痫前期患者需住院进行硫酸镁解痉治疗;胎心监护异常时考虑紧急剖宫产终止妊娠;严重并发症需多学科会诊制定方案;产后继续监测血压至分娩后12周。
5、心理支持:
参加孕妇互助小组分享应对经验;学习腹式呼吸和渐进式肌肉放松技巧;与伴侣共同参加产前心理辅导课程;每天进行正念冥想15-20分钟;出现持续焦虑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需保证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80-100克,选择鱼类、禽肉及豆制品;补充400微克叶酸和200毫克钙剂;避免摄入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进行水中漫步或坐姿弹力带训练等安全运动;保持卧室温度在22-24℃;穿着医用弹力袜预防下肢水肿;记录每日血压、体重变化及症状;出现持续头痛、视物模糊或上腹痛立即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