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肿可通过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通常由细菌感染、耳道损伤、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控制不佳、频繁掏耳等因素引起。
1、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可能与耳道潮湿、清洁不当有关,通常表现为耳痛、局部红肿等症状。轻症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口服抗生素需遵医嘱。
2、耳道损伤:挖耳或异物划伤导致皮肤屏障破坏,易继发感染。避免自行掏耳,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缓解,合并感染需联合抗生素。
3、免疫力下降:熬夜、压力等因素削弱免疫功能。保证7小时睡眠,补充维生素C和锌,急性期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控制感染。
4、糖尿病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繁殖。监测空腹血糖低于7mmol/L,优先选择头孢二代以上抗生素,必要时行脓液培养。
5、频繁掏耳:破坏耳道酸性保护膜。改用生理盐水清洁,已发生疖肿时避免沾水,淋浴可用防水耳塞。
日常饮食宜选择清蒸鱼、冬瓜汤等清淡食物,避免辛辣刺激;保持耳部干燥,游泳后及时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外耳道;急性期暂停剧烈运动,恢复期可进行快走、瑜伽等低强度活动。若出现高热、耳周淋巴结肿大或疼痛持续加重,需立即就诊排除恶性外耳道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