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的治疗措施主要有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保肝护肝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定期监测随访。
1、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是慢性乙肝的核心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酸类似物,以及聚乙二醇干扰素。这类药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肝纤维化进程。治疗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停药,疗程通常需数年甚至终身。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指标。
2、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胸腺肽α1等免疫增强剂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辅助抗病毒治疗。该疗法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提高病毒清除率。治疗过程中需监测免疫功能指标,注意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联合抗病毒药物使用时需评估药物相互作用。
3、保肝护肝治疗:
采用水飞蓟宾、双环醇等护肝药物减轻肝脏炎症,改善肝功能。适用于转氨酶持续升高或肝纤维化患者。需注意护肝药物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严重肝损伤患者可能需要人工肝支持治疗。同时需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
4、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严格戒酒、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为主,适量补充维生素。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心理压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定期监测随访:
每3-6个月需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等指标。肝硬化患者需缩短随访间隔,必要时进行肝弹性检测或CT/MRI检查。监测肝癌发生风险,40岁以上患者建议每半年筛查一次。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就诊。
慢性乙肝患者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饮食宜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避免腌制、烧烤类食物。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可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传染他人,家属建议接种乙肝疫苗。保持积极心态,定期与主治医生沟通病情变化,切勿轻信偏方。治疗期间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进展,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