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玻璃体切除术、糖皮质激素注射、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抗真菌药物等方式治疗。眼内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外伤、手术并发症、全身感染扩散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眼内炎需及时使用广谱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头孢他啶、阿米卡星。抗生素可通过玻璃体内注射或静脉给药,抑制细菌繁殖。治疗期间需监测眼压和视力变化,避免继发性青光眼。
2、玻璃体切除术:
严重感染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脓性分泌物,联合硅油填充维持视网膜结构。该手术能减少病原体负荷,适用于合并视网膜脱离或玻璃体混浊病例。术后需保持俯卧位促进硅油顶压。
3、糖皮质激素:
在有效抗感染基础上,可玻璃体内注射地塞米松减轻炎症反应。激素能抑制炎性介质释放,缓解黄斑水肿。需注意激素可能抑制局部免疫功能,真菌性眼内炎禁用此类药物。
4、抗真菌药物:
真菌性眼内炎需使用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或氟康唑治疗。药物通过玻璃体注射或全身给药,疗程长达4-6周。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警惕药物毒性反应。
5、全身感染控制:
血源性眼内炎需处理原发感染灶,如心内膜炎需使用敏感抗生素6周以上。糖尿病患者需强化血糖管理,HIV感染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全身状况改善有助于提高眼部治疗效果。
眼内炎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促进角膜修复。急性期避免剧烈运动,恢复期可进行眼球转动训练。日常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揉眼或游泳,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视网膜状态。出现视力骤降或眼痛加剧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