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潜伏期可通过流行病学史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排查,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1、接触史排查:
重点追溯发病前3-7天内与手足口病患者的密切接触史,包括共用餐具、玩具接触或飞沫传播可能。托幼机构或家庭聚集性病例需特别关注,接触后未及时洗手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2、症状监测:
潜伏期后期可能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典型症状为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皮疹。每日测量体温并检查口腔黏膜,皮疹初期多为红色斑丘疹,24小时内发展为疱疹。
3、咽拭子检测:
采集咽部分泌物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常见病原体。RT-PCR法可在症状出现前48小时检出病毒核酸,阳性结果提示潜伏期感染。
4、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感染后3-5天可呈阳性。需对比急性期和恢复期抗体滴度变化,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该方法适用于群体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5、环境标本检测:
对患儿接触过的物体表面采样培养,如门把手、玩具等。病毒在潮湿环境下可存活数日,阳性结果提示存在传播风险,需立即进行环境消毒。
潜伏期护理需保持室内通风,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高频接触物品。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果蔬泥,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溃疡。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密切接触者需连续7天监测体温和皮肤状况。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