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脓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穿刺引流、鼓室成形术等方式治疗。耳朵流脓通常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胆脂瘤、外伤感染等原因引起。
1、局部清洁:
使用无菌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避免用力掏耳造成二次损伤。生理盐水冲洗可清除脓性分泌物,但需注意保持耳道干燥,冲洗后倾斜头部使液体自然流出。外耳道湿疹或真菌感染时需配合抗真菌药膏。
2、抗生素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可针对细菌感染。使用前需将药液温热至体温,滴药后保持患耳朝上5分钟。化脓性中耳炎伴鼓膜穿孔时,需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
3、口服抗生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肟等适用于急性中耳炎或伴随全身症状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疗程通常持续10-14天。儿童患者需按体重调整剂量。
4、鼓膜穿刺引流:
当中耳积液压力过大引起剧烈耳痛或听力下降时,耳科医生会在鼓膜前下方穿刺引流。操作在显微镜下进行,可同时采集脓液做细菌培养。穿刺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
5、鼓室成形术:
胆脂瘤型中耳炎或听骨链破坏需手术清除病灶。完壁式鼓室成形术可保留外耳道后壁,开放式手术适用于广泛病变者。术后需定期清理术腔,听力重建效果与病变程度相关。
保持耳道干燥是护理关键,洗浴时可用凡士林棉球堵塞外耳道。避免用力擤鼻以防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补充维生素A、C增强黏膜免疫力,急性期减少奶制品摄入降低分泌物黏稠度。游泳爱好者建议佩戴专业耳塞,反复发作需排查鼻窦炎等邻近病灶。出现发热、眩晕或面瘫等并发症表现时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