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可通过避免诱因、皮肤护理、药物控制、心理调节、定期复查等方式管理。慢性荨麻疹通常由过敏原刺激、自身免疫异常、感染因素、物理刺激、精神压力等原因引起。
1、避免诱因:
慢性荨麻疹患者需明确并远离过敏原,常见诱发因素包括海鲜、坚果等食物,尘螨、花粉等环境物质,以及冷热刺激或紧身衣物摩擦。建议记录饮食日记,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物理性荨麻疹需避免极端温度、日光暴晒或机械性压力。
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屏障功能是基础措施,选择无香料、无酒精的温和洗护产品,水温控制在37℃以下。沐浴后及时涂抹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穿着纯棉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新购衣物需充分洗涤去除化学残留。
3、药物控制:
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是首选基础用药,需规律服用而非按需使用。顽固性病例可联用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或短期使用孟鲁司特钠。免疫抑制剂环孢素适用于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对IgE介导型效果显著。
4、心理调节:
长期瘙痒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形成瘙痒-搔抓-加重的恶性循环。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等放松训练可降低应激反应,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加入患者互助团体有助于缓解病耻感,严重心理困扰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5、定期复查:
每3-6个月需评估病情活动度与药物疗效,甲状腺功能、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有助于发现潜在病因。妊娠期患者应调整用药方案,儿童患者需监测生长发育。突发喉头水肿等血管性水肿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
慢性荨麻疹患者宜采用低组胺饮食,限制腌制食品、发酵豆制品及柑橘类水果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可改善免疫功能,运动前后注意清洁汗液。建立症状日历记录风团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可能诱因,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病程超过6周需排查慢性感染、自身免疫病等潜在疾病,避免盲目使用激素类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