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植入可通过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血液检测、临床表现评估及产后病理检查等方式诊断。胎盘植入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血液检测、临床表现评估、产后病理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胎盘植入的首选方法,通过高频声波成像可观察胎盘与子宫肌层的粘连情况。典型超声表现包括胎盘内异常血管形成、子宫肌层变薄或消失、胎盘后间隙消失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进一步显示胎盘内血流信号异常,提高诊断准确性。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强等优势,适用于孕期各阶段的筛查。
2、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能提供更清晰的软组织对比度,尤其适用于后位胎盘或超声诊断不明确的病例。MRI可显示胎盘侵入子宫肌层的深度、范围及周围器官受累情况,对评估植入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价值。T2加权像上子宫肌层中断、胎盘内低信号条索影是特征性表现。但MRI检查成本较高且对胎儿安全性需谨慎评估。
3、血液检测:
血清甲胎蛋白和β-hCG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胎盘植入风险。胎盘植入时滋养细胞异常增殖会导致这些标志物分泌增加。虽然血液检测不能单独确诊,但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预警价值。连续监测指标变化趋势对评估病情进展有参考意义,需注意多胎妊娠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4、临床表现评估:
孕期无痛性阴道出血、子宫轮廓异常、胎动异常等临床表现需警惕胎盘植入。既往剖宫产史、宫腔操作史是明确的高危因素。产时表现为胎盘滞留、剥离面出血难以控制等紧急情况。临床评估需整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对高风险孕妇应建立全程监测方案。
5、产后病理检查:
胎盘娩出后的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可明确绒毛组织侵入子宫肌层的深度和范围。根据显微镜下表现分为粘连型、植入型和穿透型三种病理类型。对于保守治疗或子宫保留手术的病例,病理结果对后续治疗决策具有指导意义。需注意部分病例可能需要术中快速病理以指导手术范围。
建议孕妇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尤其是有剖宫产史或多次宫腔操作史的高危人群。孕期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或腹痛应及时就医。诊断明确后应根据植入类型和孕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择期剖宫产、子宫动脉栓塞等介入治疗或多学科联合手术。产后需加强贫血纠正和感染预防,母乳喂养需评估母亲用药情况。长期随访应注意胎盘植入对再次妊娠的影响,建议避孕18-24个月后再计划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