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通过骨密度检测、症状观察、风险评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五种方式综合判断。
1、骨密度检测: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T值≤-2.5即可确诊。定量CT和超声骨密度检测可作为补充手段,适用于特定人群筛查。
2、症状观察:
典型表现包括腰背疼痛、身高缩短和驼背畸形。轻微外力下发生腕部、髋部或脊柱骨折是严重警示信号,夜间下肢抽筋、牙齿松动等非特异性症状也需警惕。
3、风险评估: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一分钟测试题和FRAX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可初步筛查高危人群。包含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骨折史等10项核心指标,预测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
4、影像学检查:
X线片显示骨小梁稀疏、椎体变形时骨量已丢失30%以上。椎体骨折评估VFA能发现无症状性椎体骨折,MRI可鉴别新鲜压缩骨折与陈旧性骨折。
5、实验室检查:
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基础代谢指标反映骨代谢状态。骨转换标志物如β-CTX和PINP能动态评估骨吸收与形成活性,维生素D检测对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测量身高,身高降低超过3厘米需警惕椎体骨折。日常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进行负重运动和平衡训练。戒烟限酒,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药物。已确诊患者需居家防跌倒,浴室安装扶手,选择低跟防滑鞋。定期复查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药物治疗期间每1-2年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