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糖皮质激素软膏氢化可的松以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湿疹用药选择需根据皮损分期、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综合判断,急性期以抗炎止痒为主,慢性期侧重皮肤屏障修复。
1、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能有效缓解瘙痒症状,通过阻断H1受体减轻组胺介导的炎症反应。这类药物嗜睡副作用较轻,适合日间使用。对于夜间瘙痒明显者可联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但需注意中枢抑制作用。
2、糖皮质激素:
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急性期主要治疗药物。弱效激素适用于面部及儿童,强效激素用于肥厚性皮损。连续使用不宜超过2周,需遵循"阶梯治疗"原则逐步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导致反跳。
3、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面部及皮肤薄嫩部位,可替代激素长期使用。这类药物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控制炎症,不会引起皮肤萎缩,但初期可能有短暂灼热感,建议冷藏后使用以减轻刺激。
4、抗生素制剂:
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短期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渗出明显的急性湿疹可配合硼酸溶液湿敷,继发真菌感染需联用酮康唑乳膏。抗生素使用一般不超过1周,避免耐药性产生。
5、屏障修复剂:
尿素软膏、神经酰胺乳液等保湿剂应作为基础治疗持续使用。这类制剂能补充皮肤天然保湿因子,修复受损屏障功能。建议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每日至少2次,冬季可增加至4-5次。
湿疹患者日常应避免过热洗浴,水温控制在32-37℃,使用无皂基清洁产品。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室内保持50%-60%湿度。记录饮食日记排查可能诱因,常见如海鲜、坚果等。压力管理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出汗刺激。病程超过2周无改善或出现脓疱、发热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