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替换不完全可能由遗传因素、乳牙龋坏、恒牙胚发育异常、乳牙滞留、外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口腔检查、拔除滞留乳牙、正畸干预、龋齿治疗、手术导萌等方式处理。
1、遗传因素:
部分儿童乳牙替换延迟与家族遗传倾向有关,父母换牙较晚的儿童可能出现类似情况。这类生理性延迟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建议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监测恒牙萌出情况。日常可增加咀嚼硬度适中的食物如苹果、胡萝卜促进牙槽骨发育。
2、乳牙龋坏:
严重龋齿可能导致乳牙牙根吸收异常,影响恒牙正常萌出路径。乳牙大面积龋坏时需进行预成冠修复或根管治疗,破坏严重的乳牙应尽早拔除。患儿可能出现牙龈肿胀、咬合疼痛等症状,需避免进食黏性糖果等致龋食物。
3、恒牙胚异常:
恒牙先天缺失或发育方向异常会造成乳牙滞留,需通过曲面断层片确诊。正畸治疗可采用活动矫治器开辟间隙,对于埋伏阻生的恒牙可能需手术开窗导萌。这种情况常伴有乳牙松动度异常、邻牙倾斜等表现。
4、乳牙滞留:
乳牙牙根未正常吸收会导致恒牙错位萌出,常见于下颌切牙区。口腔外科医生会评估乳牙松动度后选择性拔除,后期可能需要固定矫治器排齐牙齿。滞留乳牙常表现为牙冠短小、牙龈缘位置异常。
5、外伤影响:
乳牙外伤可能导致恒牙胚发育停滞或萌出方向改变。需拍摄牙科CT评估恒牙胚状况,严重移位时需手术复位。这类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造成二次损伤,定期复查观察恒牙发育情况。
建立每日两次使用含氟牙膏刷牙的习惯,选择儿童专用软毛牙刷清洁滞留乳牙与新生恒牙的交接部位。增加奶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质食物的摄入,控制精制糖摄入频率。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专业涂氟,参加口腔医院开展的咬合诱导项目,通过功能性矫治器引导恒牙正常萌出。出现乳牙松动超过半年未脱落、恒牙异位萌出等情况时,需及时进行口腔全景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