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37.5℃属于低热范围,成年人正常腋温为36-37℃,发热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环境干扰、生理波动或测量误差引起。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最常见原因,如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病原体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产热增加,可能伴随咳嗽、咽痛或排尿不适。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查可辅助判断,轻度感染可通过多饮水、物理降温缓解,持续发热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2、非感染性因素:
包括风湿免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自身免疫反应或代谢异常会引起持续性低热,可能伴有关节疼痛、心悸等症状。需通过抗体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甲状腺药物。
3、环境干扰:
剧烈运动、高温环境或穿戴过多衣物可造成体温暂时性升高。这种生理性发热通常在休息30分钟后恢复正常,测量时应避免在饭后、沐浴后等体温自然偏高时段检测。
4、生理波动:
女性排卵期、妊娠早期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月经周期激素变化也会影响体温。这类波动具有周期性特点,通常不超过37.8℃且无其他不适症状。
5、测量误差:
电子体温计校准异常、测量时间不足或腋下有汗液会导致读数偏高。建议采用水银体温计测量5分钟,测量前擦干腋窝,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建议保持每日同一时段监测体温,选择安静状态下测量。低热期间可饮用菊花茶、绿豆汤等清热饮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进行散步、八段锦等温和运动促进代谢,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如体温持续超过3天不降,或出现头痛、皮疹等伴随症状,应及时至感染科或发热门诊就诊排查结核、肿瘤等隐匿性疾病。居家护理期间注意记录体温变化曲线,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