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染。母婴传播可通过产前筛查、分娩方式优化、新生儿免疫干预等措施降低风险。
1、传播途径:
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接触传播,包括输血、共用注射器、不洁医疗操作等。母婴垂直传播是儿童感染的主要途径,但发生率低于5%。病毒不通过精液或卵子遗传,与染色体异常无关。
2、母婴阻断:
孕妇确诊感染需检测病毒载量,高载量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分娩时避免侵入性操作,新生儿出生后需立即进行HCV抗体及RNA检测。母乳喂养未证实增加传播风险,但乳头皲裂时应暂停。
3、新生儿管理:
感染婴儿需在6月龄后复查HCVRNA确认诊断,2岁前不建议急于治疗。确诊儿童可选用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等儿童适用方案,治愈率超过95%。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生长发育指标至关重要。
4、家庭防护:
家庭成员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伤口需用防水敷料覆盖,沾染血液的衣物需煮沸消毒。建议所有密切接触者筛查抗体,阴性者无需预防性用药。
5、生育建议:
计划妊娠前完成抗病毒治疗可获得最佳阻断效果,治愈后6个月受孕更安全。男性感染者不影响精子质量,但辅助生殖技术中需彻底清洗精液。通过试管婴儿等医学手段不能完全规避传播风险。
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肝功能维护,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锌元素。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肝区不适。定期复查病毒载量及肝脏弹性检测,家庭成员接种甲肝、乙肝疫苗可减少混合感染风险。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