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囊肿主要分为牙源性和非牙源性两大类,具体类型超过10种。
1、牙源性颌骨囊肿:
含牙囊肿是最常见的牙源性囊肿,多发生于未萌出的恒牙周围,X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透亮区包裹牙冠。根尖周囊肿由慢性根尖炎症发展而来,囊肿内壁可见炎性肉芽组织。牙源性角化囊肿具有侵袭性生长特性,术后易复发,部分病例与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相关。萌出囊肿多见于儿童替牙期,表现为牙龈内蓝紫色囊性肿物。
2、非牙源性颌骨囊肿:
鼻腭管囊肿发生于上颌中线区,源自鼻腭导管上皮残余。球状上颌囊肿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与面部发育过程相关。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多房性膨胀性病变,内含血性液体。单纯性骨囊肿多见于青少年下颌骨,囊腔内无上皮衬里,可能由创伤后骨髓腔内出血导致。
颌骨囊肿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分析。日常需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外伤刺激。发现颌骨膨隆或牙齿移位应及时就诊,通过曲面断层片或CBCT明确囊肿范围。治疗多采用刮治术或减压术,较大囊肿可能需配合骨移植。术后定期复查可监测复发情况,角化囊肿患者建议每年进行颌骨影像学检查。饮食应保证钙磷摄入,避免过硬食物造成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