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可通过温水坐浴、调整饮食、局部用药、保持排便通畅、避免久坐等方式治疗。肛裂通常由便秘、腹泻、分娩创伤、肛门括约肌痉挛、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
1、温水坐浴:
每日2-3次温水坐浴可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水温控制在40℃左右,每次持续10-15分钟。坐浴后需保持肛周干燥,避免继发感染。该方法对急性肛裂效果显著,慢性肛裂需配合其他治疗。
2、调整饮食: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软化粪便,推荐每日食用火龙果、燕麦、奇亚籽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量需达2000ml以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合理膳食可减少排便时对裂口的机械刺激。
3、局部用药:
硝酸甘油软膏、地尔硫卓软膏、利多卡因凝胶等外用药可缓解疼痛并促进愈合。药物需直接涂抹于裂口处,每日2-3次。使用前需清洁患处,孕妇及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4、保持排便通畅:
建立定时排便习惯,每次如厕不超过5分钟。排便困难时可临时使用开塞露,但需避免长期依赖。慢性便秘患者可口服乳果糖、聚乙二醇等渗透性缓泻剂,但需警惕电解质紊乱风险。
5、避免久坐:
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可减轻肛门压力。选择透气坐垫,避免骑自行车等压迫肛门的运动。久坐职业者建议每日进行提肛运动,每次收缩肛门括约肌10秒,重复20-30次。
急性肛裂通常2-4周可自愈,慢性肛裂需6-8周恢复。恢复期应持续高纤维饮食,每日进行3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低强度运动。便后使用婴儿湿巾清洁,穿纯棉透气内裤。若出现持续出血、化脓性分泌物或剧烈疼痛,需及时就医排除肛瘘、肛周脓肿等并发症。哺乳期女性及糖尿病患者愈合时间可能延长,需加强局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