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传染病共有27种,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百日咳、猩红热、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
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常见类型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乙型和丙型肝炎可导致慢性感染,增加肝硬化和肝癌风险。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和性接触。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避免不洁注射和安全性行为。
2、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典型症状包括长期咳嗽、咳血、低热和盗汗。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治疗需长期联合使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3、梅毒: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病程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初期表现为硬下疳,二期可出现全身皮疹,晚期可累及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青霉素是首选治疗药物,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4、淋病: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症。男性常见尿道分泌物和排尿疼痛,女性症状较轻但可导致盆腔炎。传播途径为性接触。治疗主要使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耐药菌株需调整用药方案。
5、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婴幼儿易出现严重并发症。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预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种,治疗使用红霉素等抗生素。早期使用可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预防乙类传染病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高危行为。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配合隔离治疗。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特殊职业人员需做好职业防护。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传染病流行期间减少聚集,必要时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