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可通过保湿护理、抗组胺药物、局部外用药物、光疗和病因治疗等方式缓解。瘙痒通常由皮肤干燥、过敏反应、慢性疾病、神经因素或环境刺激等原因引起。
1、保湿护理: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是瘙痒常见诱因,建议每日使用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润肤霜,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避免碱性清洁剂。重度干燥者可选择凡士林厚涂,尤其需加强四肢伸侧等易干燥部位护理。
2、抗组胺药物:
适用于过敏性瘙痒,常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能阻断组胺H1受体。夜间瘙痒明显者可联合第一代药物如扑尔敏,但需注意嗜睡副作用。慢性荨麻疹患者需持续用药4-6周。
3、局部外用药物:
轻度局限瘙痒可用1%氢化可的松软膏,中重度选用0.1%糠酸莫米松乳膏。非激素类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面部及皮肤薄嫩部位。伴抓痕者可添加多塞平乳膏,通过阻断H1/H2受体止痒。
4、光疗治疗:
窄谱UVB适用于顽固性瘙痒,每周2-3次照射可抑制真皮内感觉神经纤维活性。尿毒症或淋巴瘤相关瘙痒可采用UVA1治疗,需配合专业设备监测累积剂量,避免光毒性反应。
5、病因治疗:
糖尿病瘙痒需控制血糖在7mmol/L以下,胆汁淤积性瘙痒口服考来烯胺。精神因素引发者可尝试认知行为疗法,甲状腺功能异常者需纠正激素水平。恶性肿瘤相关瘙痒应针对原发病治疗。
日常需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室温保持在22-24℃。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及酒精,增加Omega-3脂肪酸摄入。洗澡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剂,夜间戴棉质手套防止无意识抓挠。合并红斑、渗液或持续2周不缓解应及时就诊,排除蕈样肉芽肿等特殊疾病。老年患者需筛查潜在系统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或血液系统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