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阻断药不能完全杜绝感染风险,其效果受用药时机、药物组合、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暴露后阻断需在72小时内启动,坚持28天规范用药可降低80%以上感染概率,但存在药物失效、病毒耐药、二次暴露等可能性。
1、时效限制:
阻断药需在病毒未建立潜伏感染前发挥作用,最佳用药窗口期为暴露后2小时内,超过72小时病毒可能已完成整合。职业暴露者中24小时内用药者阻断成功率可达95%,但延迟至48-72小时用药者成功率下降至52%-65%。
2、用药方案:
目前推荐三联药物组合如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比早期双联方案阻断率提高15%。研究显示完整服用28天者血清阳转率仅1.2%,但自行减药或停药者失败率高达21%。药物相互作用可能降低血药浓度,如利福平会加速多替拉韦代谢。
3、病毒特性:
原发感染期病毒载量超过10^6拷贝/ml时,阻断失败风险增加3倍。某些耐药毒株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天然耐药,使用依非韦伦方案可能无效。CRF01_AE亚型病毒对整合酶抑制剂敏感性较B亚型低15%-20%。
4、个体因素:
BMI>30人群药物分布容积增大,血药浓度可能不足标准剂量需求。遗传因素如CYP2B6慢代谢型者,依非韦伦血药浓度可能超标导致停药。合并丙肝感染会加速替诺福韦肾清除,需调整至1.5倍剂量。
5、二次暴露:
阻断药仅对单次暴露有效,重复高危行为会累积感染风险。研究显示MSM人群使用阻断药后6个月内21%发生再次暴露,其中7%出现血清阳转。阻断后第4周、12周需分别进行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
规范用药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减轻肝肾负担,每日补充2000ml水分促进药物代谢。饮食宜选择高蛋白低脂食物减少胃肠道反应,避免西柚影响CYP3A4酶活性。用药后三个月内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出现皮疹发热等超敏反应需立即就医。建立长期防护意识比依赖阻断药更重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使感染风险降低8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