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本身不会直接影响寿命,但未经规范治疗可能增加其他健康风险。40岁患者通过药物和心理干预可获得与常人相近的生存期。
一、抑郁症与生存期的关系:
抑郁症属于心境障碍,其核心症状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该疾病本身不直接导致器官器质性病变,但长期未干预可能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间接影响心血管、消化系统功能。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因自伤行为或疏于慢性病管理而缩短预期寿命。
二、规范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采用抗抑郁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规范方案,约60%-70%患者症状可显著改善。常用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类别。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建立适应性认知模式,配合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社会功能可完全恢复。
三、需警惕的共病风险:
抑郁症可能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共患,患者因疾病应对能力下降而影响基础病控制。中老年群体尤其需要监测甲状腺功能异常、维生素D缺乏等生理指标。建立包含精神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多学科随访体系,能有效降低共病导致的健康风险。
抑郁症患者日常需保持每日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情绪。饮食注意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亚麻籽,以及含色氨酸的香蕉、燕麦等食物。家属应协助建立规律的睡眠节律,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鼓励参与社交活动时需尊重患者意愿逐步推进。定期复诊评估药物疗效,出现自杀念头或症状加重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