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患者通常需要化验血常规。血常规检查有助于评估感染程度、监测炎症指标变化,并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主要作用包括判断细菌感染严重性、鉴别合并症风险、指导抗生素选择等。
1、感染评估: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判断细菌感染的关键指标。丹毒作为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淋巴管感染,多数患者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10×10⁹/L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75%,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核左移现象。动态监测这些指标可反映抗生素治疗效果。
2、炎症监测: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常与血常规同步检测。丹毒急性期CRP多显著升高>50mg/L,ESR加速>20mm/h,二者变化比白细胞计数更敏感。治疗后若指标持续不降,需警惕深部组织感染或脓肿形成。
3、并发症筛查:
反复发作的丹毒可能引起淋巴管阻塞导致象皮肿。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过敏反应风险,血小板异常升高需排查静脉血栓。合并糖尿病者出现血红蛋白异常时,提示可能存在慢性病影响愈合。
4、用药指导:
血常规结果直接影响抗生素疗程决策。轻度感染白细胞轻度升高可口服青霉素类7-10天;重度感染白细胞>15×10⁹/L伴高热需静脉用药。肾功能异常者需根据肌酐值调整氨基糖苷类剂量。
5、鉴别诊断:
丹毒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等鉴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过敏性皮炎,单核细胞比例升高可能为病毒感染。罕见情况下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需排除坏死性筋膜炎等严重感染。
丹毒急性期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以上,卧床时抬高患肢促进淋巴回流。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避免辛辣刺激。恢复期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穿着弹力袜改善淋巴循环。出现寒战、高热或皮肤坏死等表现需立即复诊,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日常注意足癣等感染源治疗,皮肤破损后及时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