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眼底改变可通过光学矫正、药物干预、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但已发生的器质性病变通常不可逆。近视眼眼底改变可能与眼轴增长、视网膜变薄、脉络膜萎缩、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因素有关。
1、光学矫正:
佩戴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可矫正屈光不正,延缓近视进展。建议选择具有防蓝光功能的镜片,减少电子屏幕对眼底的刺激。定期验光调整度数,避免矫正不足或过度矫正。
2、药物干预: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延缓儿童近视进展。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改善视网膜微循环,血栓通胶囊促进眼底出血吸收。药物需在眼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监测眼压和眼底变化。
3、手术治疗:
后巩膜加固术适用于高度近视眼轴增长者,ICL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手术不能逆转已发生的视网膜病变,但可阻止病情恶化。术前需全面评估角膜厚度、眼压及眼底状况。
4、病理性因素:
高度近视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近距离用眼有关,通常表现为飞蚊症、视物变形等症状。视网膜裂孔需及时激光封闭,黄斑出血可考虑玻璃体注射抗VEGF药物。
5、日常监测:
每半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OCT检测视网膜厚度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视网膜脱离,出现闪光感或视野缺损需立即就医。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跟踪病情进展。
保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可抑制眼轴增长,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保护黄斑区。阅读时保持30厘米用眼距离,每20分钟远眺20秒。高度近视者应避免潜水、蹦极等可能引发视网膜脱离的活动,控制血糖血压减少血管性并发症。定期进行视野检查和眼底照相,早期发现视网膜变性或裂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