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确诊需结合医学影像学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及病理活检结果综合判断。
甲胎蛋白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血清学指标,数值超过400μg/L时需高度警惕。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增强CT或MRI能进一步明确肿瘤大小、位置及血管侵犯情况。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病例,肝脏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1、临床表现与高危因素:
原发性肝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长期酗酒等是明确的高危因素。存在这些基础疾病的患者若出现进行性肝区不适,应及时筛查。
2、实验室检查要点:
除甲胎蛋白外,异常凝血酶原、γ-谷氨酰转肽酶等肝功指标异常也具参考价值。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需检测HBV-DNA载量,丙肝患者应检测HCV-RNA。肝功能评估需关注白蛋白、胆红素及转氨酶水平,这些指标对判断能否耐受治疗至关重要。
3、影像学鉴别诊断:
超声造影可区分血管瘤与恶性肿瘤,CT灌注成像有助于鉴别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PET-CT对发现肝外转移灶具有优势,但价格昂贵。对于肝硬化背景下的微小肝癌病灶,普美显增强MRI检出率可达90%以上。
确诊后应根据巴塞罗那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早期肝癌可选择手术切除或射频消融,中期可考虑介入治疗,晚期则以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为主。日常需严格戒酒,避免进食霉变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选择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每3个月需复查甲胎蛋白和肝脏影像,监测治疗效果和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