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造口术是通过外科手术在腹壁建立肠道与体表的人工通道,主要用于解决肠道梗阻或保护远端吻合口。手术类型主要有回肠造口、结肠造口、泌尿造口三种。
1、回肠造口:
将末端回肠引出腹壁形成造口,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结直肠病变。术后需使用造口袋收集稀薄肠液,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风险。造口通常位于右下腹,排泄物呈液态且含消化酶,需特别注意皮肤保护。
2、结肠造口:
在横结肠或降结肠处建立造口,常见于直肠癌根治术后。排泄物性状与造口位置相关,横结肠造口排出糊状便,降结肠造口粪便较成形。需定期更换两件式造口袋,注意观察造口黏膜颜色及水肿情况。
3、泌尿造口:
通过分离回肠段连接输尿管形成尿流改道,用于膀胱全切术后。需24小时佩戴抗反流泌尿造口袋,定期监测肾功能。可能出现尿路结晶堵塞造口,需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
4、临时性造口:
为保护远端肠道吻合口而建立,3-6个月后可还纳。常见于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后,造口期间需控制饮食纤维量,还纳手术前需造影评估吻合口愈合情况。临时造口护理要求与永久造口相同。
5、造口并发症:
可能出现造口缺血坏死、皮肤黏膜分离、造口旁疝等。缺血坏死多发生于术后72小时内,需立即处理;皮肤问题可通过使用防漏膏缓解;造口旁疝需避免提重物,严重者需手术修补。
肠造口术后需建立规律排便习惯,初期选择低渣饮食如米粥、面条,逐步增加膳食纤维。避免洋葱、豆类等产气食物,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造口袋更换时动作轻柔,使用测量尺定期评估造口尺寸变化。术后6周可恢复轻度运动,但需避免举重、摔跤等增加腹压的活动。定期随访评估营养状况,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12及铁剂。心理适应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建议参加造口患者互助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