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可能由先天性因素、寄生虫感染、胆管发育异常、创伤性囊肿、多囊肝病等原因引起,并发症包括感染、破裂出血、胆道梗阻、门静脉高压、恶变等。
1、感染:
肝囊肿继发感染时可能出现发热、右上腹疼痛、白细胞升高等症状。感染多因细菌经血液或胆道逆行进入囊肿,需通过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甲硝唑。
2、破裂出血:
囊肿受外力撞击或自发破裂会导致腹腔内出血,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血压下降。出血量大时需紧急手术止血,可采取腹腔镜囊肿开窗术或肝部分切除术。
3、胆道梗阻:
位于肝门部的囊肿压迫胆管可引起黄疸、皮肤瘙痒、陶土样便。梗阻可能与囊肿位置特殊或体积增大有关,需通过经皮肝穿刺引流或胆管支架置入解除压迫。
4、门静脉高压:
巨大肝囊肿压迫门静脉会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这种情况常见于多囊肝病患者,治疗需结合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普萘洛尔、硝酸异山梨酯和囊肿减压术。
5、恶变风险:
极少数肝囊肿可能进展为囊腺癌,表现为囊肿短期内迅速增大、囊壁不规则增厚。确诊需通过穿刺活检,恶变后需行根治性肝切除术联合术后化疗。
肝囊肿患者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以低脂高蛋白为主,推荐鱼肉、豆腐、绿叶蔬菜等食物。定期超声检查可监测囊肿变化,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合并多囊肝病者需筛查肾功能,部分患者需进行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