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时肛门疼痛可能由肛裂、痔疮、饮食结构不合理、排便习惯不良、局部感染等因素引起。
1、肛裂:
肛管皮肤纵向裂伤是常见诱因,可能与干硬粪便摩擦损伤有关。典型表现为排便时刀割样疼痛伴少量鲜血,便后疼痛可持续数小时。保持肛门清洁、温水坐浴可缓解症状,反复发作需进行肛裂切除术或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
2、痔疮:
痔静脉丛淤血扩张时,排便摩擦易导致黏膜破损出血。外痔血栓形成时会出现剧烈胀痛,内痔脱垂可能伴随坠胀感。调整膳食纤维摄入量,使用马应龙痔疮膏、太宁栓等药物,严重者需行痔上黏膜环切术。
3、饮食因素:
长期低纤维饮食会导致粪便干结,增加排便阻力。辛辣食物刺激可能加重肛周血管充血。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推荐食用火龙果、燕麦、奇亚籽等食物,保证每日1500-2000ml饮水量。
4、排便习惯:
如厕时久蹲用力可能诱发肛垫下移。建议采用蹲姿排便,控制如厕时间在5分钟内,避免如厕时玩手机。建立定时排便反射,晨起后饮用温水刺激胃肠蠕动。
5、局部感染:
肛窦炎或肛周脓肿可能引起排便灼痛,常伴随肛门分泌物增多。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会出现跳痛性肿块。需进行脓液培养后选用敏感抗生素,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
建议增加西梅、无花果等润肠食物摄入,每日进行提肛运动锻炼盆底肌。避免久坐久站,选择纯棉透气内裤。肛周持续疼痛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脓性分泌物时,需及时至肛肠科就诊排除肛瘘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