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外阴部出现包块可能由毛囊炎、前庭大腺囊肿、外阴疖肿、尖锐湿疣或外阴肿瘤等原因引起。
1、毛囊炎:
外阴皮肤毛囊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多因局部清洁不足、出汗刺激或剃毛损伤导致。表现为红色丘疹伴压痛,顶端可能出现脓头。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后,多数可在1周内自愈,严重时需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
2、前庭大腺囊肿:
前庭大腺导管阻塞导致分泌物潴留形成囊性肿物,常见于育龄女性。肿块位于大阴唇后1/3处,直径1-3厘米,无痛感但继发感染时会红肿热痛。小囊肿可观察,反复发作或感染需行造口术引流。
3、外阴疖肿: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深部毛囊炎症,表现为硬结伴剧烈跳痛,后期形成黄色脓栓。需避免挤压,早期热敷促进化脓,破溃后可用碘伏消毒,必要时口服头孢类抗生素。
4、尖锐湿疣: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菜花样赘生物,通过性接触传播。疣体呈粉红色或灰白色,表面粗糙,可能伴瘙痒。需冷冻、激光或光动力治疗,同时需检查宫颈HPV感染情况。
5、外阴肿瘤:
包括良性纤维瘤或恶性鳞癌等,肿块质地硬、生长较快且可能伴随溃疡出血。外阴鳞癌常见于绝经后女性,与HPV持续感染相关。所有不明性质包块均需活检明确诊断。
日常需选择棉质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穿紧身裤造成摩擦刺激。清洗外阴时使用温水即可,过度使用洗剂可能破坏菌群平衡。出现包块后禁止自行挑破,观察3天无改善或伴随发热、溃烂时需及时妇科就诊。性传播疾病相关病变需伴侣共同检查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绝经后女性外阴新发肿块应优先排除恶性肿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