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无法自愈,属于终身性消化系统问题,需通过饮食管理控制症状。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小肠黏膜缺乏乳糖酶,无法分解乳糖导致腹胀、腹泻等症状。原发性乳糖不耐受与基因相关,酶活性会随年龄增长持续降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由肠道疾病引发,在原发病治愈后可能暂时改善,但乳糖酶活性难以完全恢复。
症状管理方法:
选择无乳糖奶制品或植物奶替代普通乳制品,如豆浆、杏仁奶。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可减轻症状,建议单次饮奶量不超过120毫升。发酵乳制品中乳糖含量较低,酸奶、奶酪相对耐受性更好。阅读食品标签避免隐藏乳糖成分,如面包、饼干中的乳清粉。
营养替代方案:
通过深绿色蔬菜、豆类、坚果补充因忌奶可能缺乏的钙和维生素D。强化钙的橙汁、豆腐等可作为钙源替代。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钙剂或维生素D补充剂。保持膳食多样化,确保蛋白质、磷等营养素均衡摄入。
日常可记录饮食反应明确个体耐受阈值,外出就餐时主动询问菜品成分。运动方面推荐适度负重训练促进钙吸收,每周3次30分钟快走或跳绳。护理重点在于预防骨质疏松,40岁以上建议每年检测骨密度。若出现严重腹泻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随身携带乳糖酶补充剂应对突发性乳制品摄入,但需注意此类产品对部分患者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