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以治疗但难以完全治愈。通过规范治疗能有效延缓骨量流失、降低骨折风险,多数患者可获得长期病情稳定。
一、治疗目标与效果:
骨质疏松治疗的核心是维持骨密度、预防骨折。早期干预可使骨密度提升5%-10%,脊柱骨折风险降低40%-70%。常用药物包括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抗骨吸收药物,以及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药物。配合钙剂与维生素D补充,60岁以下患者经3-5年治疗骨密度多可接近正常水平。
二、疾病分期与管理:
初期骨量减少阶段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即可控制,每日需摄入1000-1200mg钙和800IU维生素D,建议进行快走、太极等负重运动。确诊骨质疏松后需药物干预,重度骨质疏松T值≤-3.0患者需联合用药,合并椎体骨折时可能需椎体成形术治疗。绝经后女性及70岁以上老人需终身维持治疗。
三、日常综合管理:
每日保证300ml牛奶或等量豆制品,避免高盐饮食和酗酒。居家环境需防跌倒,浴室安装扶手,选择软底防滑鞋。每周进行3次30分钟的阳光照射,促进维生素D合成。疼痛发作时可使用低频脉冲治疗仪缓解症状,但需避免长期卧床导致骨量进一步流失。
骨质疏松患者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计划,每6-12个月复查骨密度。建议选择富含镁、钾的深绿色蔬菜,配合适量坚果补充不饱和脂肪酸。水中运动可减少关节负荷,推荐每周2次游泳或水中有氧操。保持规律作息与乐观心态对病情控制至关重要,家属应参与监督用药与营养搭配,共同构建骨骼健康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