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可能由年龄增长、紫外线辐射、糖尿病、眼部外伤、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等原因引起。
1、年龄增长:
晶状体蛋白质随年龄增长发生变性,是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成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80岁以上老年人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这种退行性改变属于生理性老化过程,与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2、紫外线辐射:
长期暴露在强烈阳光下会加速晶状体蛋白氧化。紫外线B波段可直接损伤晶状体上皮细胞,促使蛋白质交联聚集形成混浊。户外工作者、高原地区居民发病率较高,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可降低风险。
3、糖尿病:
血糖升高导致晶状体内渗透压改变和多元醇代谢异常。高血糖环境下,山梨醇在晶状体积聚引发细胞水肿,最终形成糖尿病性白内障。这类患者发病年龄往往比普通老年性白内障提前10-15年。
4、眼部外伤:
眼球钝挫伤或穿透伤可直接破坏晶状体囊膜,引发外伤性白内障。机械损伤导致晶状体纤维断裂、蛋白质变性,部分患者可能在伤后数月甚至数年后才逐渐出现视力下降。
5、药物因素:
长期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干扰晶状体上皮细胞代谢。这类药物通过增加钠钾泵活性改变晶状体渗透压,典型表现为后囊下混浊。常见于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等需长期激素治疗的患者。
预防白内障需注意日常眼部防护,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饮食中多摄取富含维生素C、E的深色蔬菜水果,如蓝莓、菠菜、胡萝卜等,这些食物中的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延缓晶状体老化。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定期进行眼科检查,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裂隙灯检查。已出现视力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目前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后需遵医嘱使用眼药水并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