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可能由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粘连、间质性膀胱炎及盆底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至盆腔其他部位,周期性出血刺激引发疼痛,疼痛特点为经期加重。可能伴随月经异常或不孕,腹腔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抑制雌激素或手术切除病灶。
2、盆腔炎性疾病:
细菌上行感染导致输卵管、卵巢等盆腔器官炎症,急性期未彻底治愈转为慢性。表现为下腹隐痛、性交痛及异常阴道分泌物,妇科检查可见附件区压痛。需规范使用抗生素,严重者需手术引流脓肿。
3、盆腔粘连:
既往手术、感染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盆腔组织异常黏连,牵拉神经引发持续性疼痛。疼痛常与体位变动相关,超声或MRI可见纤维条索。轻度可通过物理治疗缓解,重度需腹腔镜松解术。
4、间质性膀胱炎:
膀胱壁慢性非感染性炎症,表现为耻骨上区疼痛伴尿频尿急,排尿后疼痛缓解。膀胱镜检查可见特征性黏膜出血点,需避免刺激性饮食,采用膀胱灌注或神经调节治疗。
5、盆底肌功能障碍:
盆底肌肉群过度紧张或协调异常引发牵涉痛,常见于分娩损伤或长期腹压增高人群。疼痛呈烧灼感或坠胀感,盆底肌电生理检查可确诊。生物反馈训练和针对性物理治疗是主要干预手段。
慢性盆腔疼痛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及过度劳累。饮食上增加omega-3脂肪酸摄入如深海鱼、亚麻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每日进行30分钟盆底肌放松训练如腹式呼吸、瑜伽猫牛式。建议穿着宽松衣物,避免紧身裤增加盆腔压力。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或伴随异常出血、体重下降时,需及时至妇科或疼痛专科完善盆腔超声、MRI及肿瘤标志物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