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过期食物恶心想吐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过期食物容易滋生细菌、霉菌或产生毒素,常见致病因素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黄曲霉毒素等。症状通常由微生物感染、毒素刺激、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药物干预、饮食调整等方式缓解。
1、微生物感染
过期食物中繁殖的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会破坏胃肠黏膜,引发急性胃肠炎。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呕吐、水样腹泻或低热,严重时会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诺氟沙星胶囊等药物。儿童或老年人出现血便、高烧需立即就医。
2、毒素刺激
变质食物产生的细菌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或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会直接刺激呕吐中枢。这类毒素耐高温,常规加热无法分解,常伴随剧烈呕吐和上腹绞痛。建议暂时禁食4-6小时,呕吐缓解后可服用铝碳酸镁片保护胃黏膜。
3、过敏反应
食物腐败过程中蛋白质分解产生的组胺等物质可能诱发过敏,表现为面部潮红、荨麻疹伴恶心呕吐。轻度过敏可服用氯雷他定片,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严重过敏反应时,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笔并急诊处理。
4、胃肠痉挛
腐败食物中的酸性代谢产物会刺激胃肠神经丛,引发平滑肌强烈收缩。症状以阵发性脐周绞痛为主,呕吐后疼痛可暂时缓解。热敷腹部有助于缓解痉挛,疼痛剧烈时可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
5、心理因素
知晓食用过期食物后产生的焦虑情绪可能通过脑肠轴加重不适感。这种心因性呕吐通常无实际器质性损害,表现为干呕或少量呕吐,转移注意力后症状多能自行缓解。饮用姜茶或薄荷茶有助于舒缓神经。
发生食物中毒后应暂停固体饮食12-24小时,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溶液。恢复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奶制品和高纤维食物。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征兆,婴幼儿、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症状持续超过6小时需就医。日常储存食物时注意标注开封日期,冷藏熟食存放不宜超过3天,罐头类食品出现胀罐应立即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