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症可通过中药内服、针灸疗法、拔罐放血、药浴熏洗、饮食调理等方式治疗。瘙痒症通常由风邪侵袭、湿热蕴结、血虚风燥、情志失调、虫毒外侵等原因引起。
1、中药内服:
风邪袭表型常用消风散加减,湿热型选用龙胆泻肝汤,血虚风燥型以当归饮子为主方。蝉蜕、白鲜皮、地肤子等止痒药材常配伍使用,需根据舌脉辨证调整方剂。
2、针灸疗法:
选取曲池、血海、三阴交等穴位平补平泻,风热证加刺大椎穴点刺出血。耳针选取神门、肺区埋豆,配合梅花针叩刺局部皮肤改善微循环。
3、拔罐放血:
在委中穴或大椎穴闪罐后刺络拔罐,适用于实证瘙痒。背部膀胱经走罐可疏通经络,配合刺血疗法排出湿热毒邪。
4、药浴熏洗:
苦参、蛇床子、黄柏煎汤外洗可燥湿止痒,艾叶、花椒煮水熏蒸适用于寒性瘙痒。皮肤破损者慎用刺激性药材,水温需控制在40℃以下。
5、饮食调理:
绿豆薏仁粥清热利湿,百合银耳羹滋阴润燥。忌食海鲜发物及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A、E改善皮肤屏障功能。
中医治疗需坚持2-3个月疗程,急性期配合西药抗组胺药物控制症状。日常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过度搔抓导致皮肤苔藓化。保持居住环境湿度在40%-60%,规律作息有助于气血调和。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可疏通经络,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为宜。顽固性瘙痒需排除糖尿病、肝肾疾病等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