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糜烂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应激性损伤、胃酸分泌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调整饮食习惯、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等方式干预。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窦糜烂最常见病因,该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局部炎症和糜烂。典型症状包括上腹隐痛、餐后饱胀。确诊需通过碳13/14呼气试验或胃镜活检,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根除细菌后糜烂多可逐渐修复。
2、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能力。这类患者常见夜间上腹痛伴反酸,胃镜下可见多发性点状糜烂。需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对胃损伤较小的塞来昔布,或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3、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窦时,胆汁酸会溶解胃黏膜表面的磷脂层。患者常有口苦、呕吐黄绿色液体等症状,胃镜可见胆汁湖和黏膜充血。治疗需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结合铝碳酸镁中和胆汁酸,严重者需手术重建消化道解剖结构。
4、应激性损伤:
严重创伤、大手术或精神应激会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出现多发性糜烂甚至出血。这类患者突发呕血或黑便,胃镜下可见弥漫性黏膜破损。需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同时治疗原发疾病,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
5、胃酸异常:
胃泌素瘤或功能性酸分泌增多时,过量胃酸直接腐蚀胃窦黏膜。表现为饥饿痛、夜间痛,胃镜可见圆形糜烂灶。需检测胃酸分泌功能,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抑制胃酸,合并出血时需内镜下钛夹封闭创面。
胃窦糜烂患者日常需避免辛辣、过酸食物及酒精,选择小米粥、山药等富含粘蛋白的食物。进食定时定量,餐后1小时内避免平卧。建议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改善胃肠蠕动,但急性出血期需绝对卧床。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修复情况,中重度异型增生需警惕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