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乙肝疫苗后仍有感染风险,但概率极低。疫苗保护率可达95%以上,抗体水平随时间可能下降。
1、疫苗保护机制与失效原因:
乙肝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表面抗体提供保护。接种后未产生足够抗体、抗体滴度随年龄增长下降、免疫缺陷人群应答不足是主要失效原因。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应检测抗体水平,表面抗体大于10mIU/ml才具有保护作用。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增加接种剂量或频次。
2、高风险暴露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乙肝患者家属等高风险人群需定期监测抗体。发生针刺伤等暴露后,应立即检测抗体水平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抗体阴性者需补种疫苗,存在隐匿性感染可能时需进行HBV-DNA检测。伤口处理需遵循"挤血-冲洗-消毒"原则。
3、特殊人群的免疫管理:
血液透析患者、艾滋病感染者等需增加疫苗接种剂量。慢性肝病患者接种后抗体产生率较低,建议每1-2年复查抗体。妊娠期妇女抗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孕期可加强接种。40岁以上人群抗体衰减速度加快,建议5-10年加强免疫。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的食物如鱼类、胡萝卜。避免酗酒和滥用药物,减少肝脏负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疑似症状时,应及时检测乙肝两对半和肝功能。医务人员、美容行业从业者等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避免共用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定期体检监测抗体水平,高危人群每3-5年考虑加强接种。